生育禮俗

2012111111:23
 
註生娘娘
從前的人把陳靖姑(即臨水夫人)看做專司生育的神,稱他為註生娘娘,所謂註生,就是執掌生育的事。由此可見,臨水夫人也是註生娘娘,後來註生娘娘從福建來到台灣,於是台灣民間也都普遍信奉祂,向祂求子,求安產。據說陳靖姑為神仙投胎,生於唐朝大曆年間,住在福建省古田縣臨水鄉,是觀世音菩薩的一滴血轉世投胎,因此幼年時便精通法術。長大後嫁給同鄉的劉杞,不久懷有數月的身孕,適逢福建地區鬧旱災,居民請陳靖姑施法求雨,她便前往祈雨,不料動了胎氣,流產而亡,臨終前發誓說:「吾死後必為神,救人產難。」又傳說因唐朝王后分娩艱難,幾乎死亡,陳靖姑進宮,以法術催下太子,唐王大悅,遂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崇福吸懿大奶夫人,並為其建廟。福建、廣東地區的婦女生產時,都要供奉臨水夫人畫像,等到平安生下嬰兒,在洗兒日,向畫像拜謝。
˙ 下願
通常婦女求子之時,一定會向註生娘娘許願,如果如願得子,一般人家會將廟裡供奉在神明面前的麵龜、柑橘帶回去,如願後,再加倍或十倍買來償還,俗稱為求龜、求柑。這種求子許願的情形一般稱為「下願」。
˙ 送燈
因為「燈」、「丁」的台語同音,為了祈求早日添丁而有「送燈」,就是由親友送燈給沒有子嗣的夫婦。另一種迷信的說法是,偷燈比親友送燈更有效。不過,這只是口耳相傳,沒有文字的紀錄。
˙ 懷孕禁忌
從前的人認為懷孕生子是非常具有神秘色彩並且又是延續宗族的大事,因此就有許多有關禁忌的習俗來規範人們,以避免逾越,而遭不幸。可分成三方面來談:
1. 行為方面
˙ 孕婦忌看布袋戲、傀儡戲。由於布袋木偶身體中空,由手掌控制,因此如果孕婦看了木偶戲,生子將會無骨或軟骨。而傀儡木偶的關節必須用線牽引才能行動,意味所生的子女將如木偶一般受人操縱。從另一個角度看,昔日人們很少休閒活動,看戲成為大家共同的娛樂,而且演戲多半是用來酬謝神明,場面並定人馬雜沓、鑼鼓喧天,孕婦到此場合,受到碰撞而動到胎氣的機會無形中增加許多,所以的確不適合此活動。
˙ 孕婦參加婚禮則會「喜沖喜」,一方或雙方會發生不祥。
˙ 孕婦禁憂慮。人們相信母親的精神作用會影響胎兒的身心發展,因此孕婦如果整日愁眉苦臉或心神不寧,則將來所生的子女也必定眉目緊蹙,會有勞碌苦悶的命運。
2. 食物方面
˙ 忌吃兔肉,否則會生缺唇的嬰兒。這是基於兔嘴中缺的聯想。
˙ 忌山羊肉,否則會生出多病的子女。由於山羊的體型為肚大骨瘦,這種外表對於人類而言是多病的象徵,因此在類似的聯想下,認為孕婦吃了山羊肉,將來所生的子女將會多病,而成「肚大骨瘦」的體型。
˙ 忌吃螃蟹,這是基於螃蟹橫著行走的聯想,認為孕婦吃了蟹肉,將來胎兒出生時,也會橫著出生而導致難產。台灣民間則採用螃蟹多腳的特徵,認為孕婦吃了蟹肉,所生子女以後喜歡抓人手腳。
˙ 忌吃薑,由於薑的形狀像人的手掌,而且薑尾分歧如手指,孕婦如果經常吃薑,胎兒將會多出手指頭。
3. 胎神的禁忌
˙ 忌宰殺雞、魚等殺生行為。由於懷孕是孕育新生命,而殺生卻是消滅一個生命,所以孕婦宰殺動物會褻瀆神明而傷到胎兒。
˙ 忌抱出世未滿四個月的嬰兒。民間相信不只胎兒在腹中受到胎神的保護,出世未滿四個月的嬰兒仍然受到胎神的保護,因此在對沖的情況下,嬰兒可能會夭折,而孕婦腹中的胎兒也會受到傷害。
˙ 孕婦不可綁東西,如果孕婦在室內綁東西,就會生出十指不能伸直的孩子。
˙ 孕婦不可用針或錐子來札布或紙,萬一碰到了胎神,就會生出瞎眼的孩子。
˙ 忌在孕婦寢室內動針剪和移動物品。民間認為孕婦不能任意行動,否則會動到胎氣,因此會勸孕婦多在房中休息,所以寢室成為孕婦主要的活動地方,也因此成為胎神活動最頻繁的地方,所以行為必須謹慎不可觸犯或驚動胎神,否則不利腹中的胎兒。推究原因,人們可能想像寢室就像孕婦的子宮一般,胎神經常在此散佈。當寢室受到騷動,孕婦肚子也同樣受到騷動,一旦胎神受到騷動,會立即影響胎兒的安全。
˙ 孕婦寢室忌肖虎者進入,由於老虎乃是兇猛的動物,動輒吃人,基於此聯想,認為肖虎者進入寢室會吞食孕婦腹中的胎兒。
˙ 胎神
所謂胎神,就是附在胎兒之魂上的神。民間相信,從孕婦懷胎開始到生產以後的百日之內,都有胎神常在左右,祂可能在孕婦房間,也可能在週遭的任何器物上。所以孕婦的家中,不可隨便穿鑿釘補或搬動家中任何物品,孕婦本人更是不可移動任何東西,不可以整理粉刷房舍內外,不可以釘鐵丁,否則如果不是流產、難產就是會生下有殘疾的嬰兒,因為那些舉動已經傷害了胎神。
˙ 十三味
十三味的正名是保產無憂散,出自<傅青主女科,產後篇,補編>它的成分是:當歸一錢五分酒洗、川貝一錢、黃耆八分、菟絲子一錢四分、厚朴七分薑汁炒、炒艾葉七分、炒黑荊芥穗八分、枳殼六分麩炒、川芎一錢五分、羌活五分、甘草五分、白芍一錢兩分酒炒、生薑兩片。中醫婦科學中談到:本藥方俗稱保產十三太保方,近來用於糾正胎位的效果較好。古人譽為安胎妙劑。此藥方主要作用在於安胎,而且是胎兒月份較大,有阻礙氣血流通時,才可以斟酌使用。懷孕初期,還不適用此藥方,而且沒有胎動不安的情形,也不可以隨便服藥。
˙ 先生媽
台灣在三、四十年代時,婦產科醫院還不多見,所以婦女生產全部都是由產婆來幫忙。從前的產婆並沒有助產士的執照,只是憑著世代相傳的接生經驗,以駐產為職業或兼業,平日受僱於街坊鄰居為人接生。產婆有很多名稱,如生婆、卻囝母、卻姐母等,不過通常當面都尊稱他為先生媽。
˙ 安胎
人們認為胎神與胎兒是魂魄相通的,如果觸動了胎神,也就會對胎兒造成嚴重的影響,通常的情形,孕婦會肚子痛,這時的補救之道,必須趕快請來道士到家裡作安撫胎神的方術,目的就是安胎。
˙ 產婆
同「先生媽」。
˙ 胎盤
胎盤又稱胎衣、胞衣,是包育胎兒的一種物質,附著於母體的子宮,並有臍帶與母體相連,胎兒由此吸取養分。當胎兒降生後,胎衣就與胎兒分開,成為獨立的胞衣。因此民間認為胎衣乃嬰兒的元神,若元神走了,嬰兒就難以養育,所以當嬰兒出生後,就由父親偷偷的將將胞衣和著石灰放置瓶中,並將其深放在床下或者自宅旁的土地,如此元神就走不掉,嬰兒才能順利成長。如果胞衣放置得不夠深,那麼元神就會出走,嬰兒就容易溢奶、體弱、精神不安。經過四個月後,才把胞衣棄於河水或者埋在地下,從前的人認為,胞衣如果隨便丟棄,被動物吃了,將不利於嬰兒。
˙ 三朝之禮
產後第三天叫三朝,要請來產婆為嬰兒洗澡換新衣。從前的嬰兒剛出生時並不洗澡,都是用麻油擦身體,然後用父親的舊衣服包住,到第三天時,才將嬰兒洗淨。除了替嬰兒洗澡換新衣外,還需由祖母抱著嬰兒拜見祖先,祭拜祖先的牲醴中,雞的腳不能折彎要伸直,跟一般祭拜的雞鴨腳爪都折彎反插進腹內不一樣,乃是希望嬰兒的腳腿能發達健壯。祭拜完祖先,要將油飯、雞酒送給娘家,向娘家的人報告他們已有外孫,叫做報酒,娘家的人也要回送各種食物和補品。
˙ 命名
一般來說,為嬰兒命名,男的名字喜歡取得剛強雄偉,女的名字喜歡柔順美麗、秀外慧中。台灣人的命名有幾種常見的模式,第一種是五行命名,看嬰兒命中缺少什麼,就以那個字命名,做為彌補。例如:缺少火的就叫火炎,缺少水的就叫水生。第二種是世序命名,以一佳句中的各字為名,按照世代的輩分,預先排好名字的次序。例如:以「萬世流芳」為名,第一代的名字都有萬、第二代有世,第三代有流,第四代有芳。第三種是壓勝命名,是用不好聽的字來壓勝,例如:豬、狗、醜等,它的意思是先把孩子的身分貶到最低,希望他從此可以慢慢向上奮鬥。第四種是託庇命名,希望神明能保佑孩子,就取名天助、天送之類的名字。第五種是假借命名,就是藉著自然、鳥獸、花鳥的名字為名,來求得美好的寓意,例如:男的取名為金虎、牛港、石城;女的取名為金花、玉鳳、彩蝶等。第六種是矚望命名,例如男的取名為國寶、樹德、庭賢;女的取名為淑貞、靜嫻、麗正,代表了父母期望子女將來的學問或修養能夠完美。
˙ 剃胎髮
有的人選在產後二十四天時剃髮,是取二十四孝的數目,希望嬰兒長大後能孝順父母。
˙ 胥勻
胥勻就是相配,意思是希望小孩長得既壯又帥,容易做成好親事。
˙ 頭尾
頭尾指的是嬰兒從頭到腳所要穿戴的全部衣物。包括帽子、嬰仔杉、金鎖片、銀手鍊、鞋襪、揹巾、棉被、嬰兒車,並加上香蕉、紅龜粿、蠟燭、紅桃、紅圓等物品,稱為彌月之敬。
˙ 紅桃
紅桃是裡面包著豆餡或肉餡,外表為桃子狀的饅頭;也有的是花生和砂糖做餡的紅色桃形粿類。
˙ 收涎餅
收涎餅又稱做光餅,餅的中間有一個圓孔。相傳戚繼光當年抵禦倭寇時,所攜帶的軍糧就是這種餅,因為這種餅可用繩子串起來便於攜帶,所以又叫做光餅。
˙ 度晬
嬰兒出生後滿一週歲,叫做度晬,度晬是台灣話,晬是周年的意思。從文字的構造上來看,從日從卒就是指四時周而歲盡,有些古書也把晬字解釋為「周歲子」。由此可以知道,度晬這一名詞,雖然是台灣話所慣用,但是源自於古書,是十分典雅的一個詞。
˙ 嬰仔
一般認為週歲前還是嬰兒,就是台灣話所謂的紅嬰仔。
˙ 囝仔
嬰兒在週歲以後開始餵食米榖類食品,一般認為已經是囝仔,也就是小孩了。所以在度晬這天,有拿米香糖給小孩吃的習俗,表示到週歲,小孩就可以吃各種東西,表示是另一個時期的開始。
˙ 抓周
抓周是週歲最重要的禮俗,又稱為「選才」,這是中國式的性向測驗。此習俗沿自宋朝名將曹彬,曹彬週歲時,父母親為預卜他將來的出身和地位,放置百樣的物品在晬盤中任他自由抓取,結果曹彬一手拿起干戈,一手拿取俎豆,第二次又拿了官印,有成為將相的徵兆。後來他果然成為一名武將,並受封為魯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