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球贏球,我們都哈哈大笑

2011110812:41
 
文/張瀞文
  •  



「為什麼你們輸了,還笑得出來?」「為什麼你們打這麼爛,教練都沒有罵人?」

 

去年寒假友誼賽後,台東縣桃源國小的小朋友連珠炮似的問了台北市「文山社區棒球隊」的孩子一連串「為什麼」。

 

這些來自台東的小朋友很愛打棒球,但他們不明白,比賽怎麼可能不在乎輸贏?練習時怎麼可能輕鬆愉快?失誤了怎麼可能不好意思笑笑就好?難道不會被罵?沒被打頭?

 

二○○七年成立的「文山社區棒球隊」,目前共有少棒、青少棒隊員四十多人,是國內少數由家長發起、跨社區的棒球隊。

 

每個週末下午,球隊孩子不是在練球,就是到處去比賽。練球的目的是去比賽,但比賽的目的卻不是為了得名;「打棒球很快樂」這件事,才是球隊要帶給孩子最重要的學習。

 

「贏了,哈哈大笑;輸了,哈哈大笑,整個過程就是學習與樂趣,」球隊領隊曹以會這樣形容球隊的態度。他的三個兒子,都是棒球隊的成員。

 

曹以會的大兒子曹立昀已經國三了,仍每週準時去練球。問起他參賽的心情,他很坦白:「輸了會很不甘心,贏了就很開心。」

 

不久前,曹以會帶球隊去比賽,本以為會贏,後來卻局勢逆轉,最後輸了。全隊都很難過,有人哭了,因為那是參賽球員上國中前的最後一場比賽,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不過他們哭一哭就沒事了,收好球具,食物一上來,大家就哈哈大笑,」曹以會回憶,無論有多麼不甘心,最後仍是開心收場。

 

面對輸贏,大人的態度更重要

曹以會說,把參與過程看得比成績更重要,是需要教育的。「有些孩子運動細胞好,有些不好。我們的精神是:輸贏不是最重要,但每個孩子都要運動到,都要光榮的站上打擊區,揮出那一棒,」他認真的和家長、運動科班出身的教練溝通這件事。

 

當家長和教練真心覺得輸贏沒有那麼重要,即使比賽結果會影響孩子情緒,也不會讓他們耿耿於懷。

 

過程中,教練除了教打球技巧,也教孩子們打團體戰的戰略。球員們知道一場好球賽,除了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全力以赴外,比賽時,更要適時補位,為隊友伸出援手。

 

到處去比賽,也讓孩子開了眼界。

 

去年寒假,球隊和台東桃源國小棒球隊交流。球員們在桃源國小圖書館住了五天,和桃源的小朋友們一起吃飯、一起生活。他們見識到原住民小朋友打棒球時的豪邁快樂,也看見了一群和自己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小孩。

 

除了台東,球隊還去過宜蘭、台南。孩子們也許忘了當時的戰績,卻還一直記得大夥兒一起去嚐過的小吃、比賽時鬧過的笑話和一起創造的回憶。

 

在社區棒球隊裡,孩子找到了一群一起運動、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長大的運動夥伴。

 

如何為孩子挑選運動社團?

曹以會建議從足球及棒球著手。足球門檻低,學前幼兒就可以開始玩;棒球則是小三後比較適合。因為棒球是被大力推廣的國球,很多比賽可以參加,比較好玩。

 

如果學校有社團,儘量鼓勵孩子去參與。社區球隊也不錯,以棒球為例,現在北中南東各區都有以娛樂為主,不在乎比賽成績的球隊。但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參與社區棒球隊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包括每週練習的接送、比賽時要訂房、訂車票和安排行程;也會像加入了一個新團體,交新朋友和有新的人際互動。

 

社區球隊哪裡找?

除了學校校內社團、課後社團,在「台灣i運動資訊平台」網站(http://isports.sac.gov.tw/sport_clubs)上,可查詢在體委會有登記的運動社團,目前有7,600多個社團;或是上網輸入「社區棒球隊」、「社區足球隊」等關鍵字,也可找到一些社區運動社團。